原因:试样表面有油污、锈迹、氧化皮、油漆涂层、灰尘等,会导致超声波无法有效穿透(空气间隙会强烈反射声波)。
表现:测量值偏小(声波未到达底面就反射)或无读数,甚至显示 “Err” 错误。
原因:表面凹凸不平、划痕过深或粗糙度超标(如>6.3μm),会导致超声波散射、能量衰减,底波信号微弱或不稳定。
表现:读数跳动大(如同一位置多次测量差值>0.2mm),或显示值普遍偏小(声波被粗糙面散射,未完全到达底面)。
原因:凸面(如管道外表面)或凹面(如容器内表面)会导致探头与表面接触不良,声波传播路径弯曲。
表现:凸面测量值偏大(声波传播路径变长),凹面易因耦合不良导致读数不稳定。
原因:耦合剂的声阻抗与试样不匹配(如用清水检测高温表面,水快速蒸发导致耦合失效;用低粘度耦合剂检测垂直面,易流淌)。
表现:信号弱、底波不明显,或测量值忽大忽小。
原因:用量过少(无法填满表面缝隙)、过多(增加额外声程),或耦合剂中混入气泡、杂质。
表现:气泡会反射声波,导致测量值偏小;用量过多则可能引入杂波,读数波动。
核心原因:超声波测厚公式为厚度 = 声速 × 传播时间 / 2,声速偏差直接导致结果偏差。例如:
钢的实际声速约 5900m/s,若误设为铝的 6300m/s,测量值会偏大(6300/5900≈1.07,即偏差 7%)。
常见场景:检测复合材料(如塑料、玻璃)时,未使用材料实际声速(不同塑料声速差异可达 500m/s 以上)。
频率选择错误:
薄壁件(如<3mm 钢板)用低频率探头(如 2MHz),会因分辨率不足导致读数偏大;
厚壁件(如>50mm)用高频率探头(如 10MHz),会因声波衰减严重无法测到底波。
探头类型错误:检测高温试样(如>100℃)用普通探头,会因探头晶片性能下降导致信号失真。
增益过低:底波信号弱,仪器可能误将杂波判为底波,读数偏小;
增益过高:噪声信号被放大,导致读数跳动;
阈值设置过高:真实底波被过滤,显示 “无读数”;阈值过低:杂波被误判为底波,读数混乱。
倾斜:探头与表面不垂直(倾斜>5°),声波发生折射,传播路径变长,测量值偏大(尤其薄壁件影响显著)。
压力过大 / 过小:
压力过大(如>3N)会使探头晶片变形,声速变化;
压力过小:耦合不紧密,声波反射损失大,读数偏小。
原因:同一位置仅测 1 次,未排除偶然误差(如耦合瞬间气泡影响);或未在不同方向测量(如轧制板材因各向异性,不同方向厚度可能差异 0.1~0.5mm)。
表现:结果代表性不足,无法反映试样真实厚度(如局部腐蚀区域被漏检)。
内部裂纹、气孔、分层等缺陷会散射或吸收超声波,导致底波减弱或消失。例如:
管道内壁腐蚀形成凹坑,超声波提前被腐蚀面反射,测量值偏小(实际剩余厚度更薄);
金属内部分层会导致多次反射,仪器可能误将分层界面判为底面,读数偏大。
高温环境(如>60℃)会改变材料声速(金属声速随温度升高而降低,每升高 100℃约下降 1%~2%),若未修正,测量值会偏大;
低温环境(如<0℃)可能导致耦合剂冻结,耦合失效,读数异常。